2024 年 9 月 20 日,智能工程学院党支部在5 楼会议室组织活动,学校曲院长为主讲人为支部党员带来了一场题为《端好能源的饭碗》的精彩党课。
新能源发展:成果斐然,成绩亮眼
曲院长在党课中指出,我国新能源发展成绩显著,为能源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装机规模方面,我国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。2023 年,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历史性地超越火电装机,达到 14 亿千瓦以上,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半数,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正在进行深度调整。在运行质量上,新能源的消纳利用水平颇高,年发电量接近 3 万亿千瓦时,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,2023 年平均利用率更是超过 97%,实现了将新能源高效转化为电能,更好地服务社会。
我国新能源在减碳方面的贡献也十分突出,已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力量。可再生能源发电每年的减碳量相当可观,约达5.73 亿吨。同时,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超过 22.6 亿吨,占全球近四成。中泰合建光伏项目等,都是我国在全球碳减排实践中的生动案例,有力推动了全球碳减排进程。
发展遇阻:外部围堵与内部制约并存
然而,曲院长也强调,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。从外部环境来看,形势严峻复杂。美欧等国家凭借技术、标准和政策等优势,企图谋取新能源领域的主导权,并设置贸易壁垒。在多个领域对我国新能源企业进行围堵,这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遭遇阻碍,市场拓展面临巨大压力,企业运营成本也不断攀升。
从内部来看,矛盾制约也较为凸显。首先是用地保障难题,这导致新能源项目落地困难,非技术成本不断上涨,例如在项目核准环节附加条件过多。其次是消纳困境,风电光伏用地用海紧张,电力系统调节难度大,西部新能源基地建设还引发了通道廊道与电网安全隐患。此外,技术瓶颈问题突出,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,关键资源依存度高,技术路线决策困难,还面临被其他国家反超的风险,这些都危及新能源产业的安全稳定发展。
破局之路:精准施策,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
针对这些挑战,曲院长提出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需精准施策、协同发力。一方面,要强化市场机制的核心作用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资源合理配置,制定合理的电价阶梯,促进节能降耗,实现市场供需平衡。同时,政府要实现职能转型,打造服务型政府,优化营商环境,完善法规标准,做好精准的产业规划,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筑牢根基。
在能源开发利用策略上,要坚持“开源节流”。“开源” 即拓展新能源边界,多元化推进核电、风光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,同时推动传统能源升级,依据不同地域的特色进行合理布局。“节流” 则是要践行节约理念,培育全民节能意识,推广节能技术设备,创新节能模式,以此提升能源利用的综合效益,构建集约高效的能源利用体系,从而助力新能源产业稳健、可持续发展,确保国家能源安全,牢牢端稳能源饭碗。